海事律师海关律师国际贸易律师海关辩护律师,外贸律师 专业提供海关、海事、外贸法律服务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13311891225
首页 > 网站新闻 > 税收征管 > 进口货物预估价知识

Title:进口货物预估价知识

Posted by:汇业海关律师

Time: 2017年08月07日

通常来说,进口商品在通关时需要海关根据货主的申报对价格进行审查以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这个程序叫作海关估价。为了提高通关效率,如上海海关采取对资信程度高、自律守法意识强的企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开展预估价。简单讲,预估价就是将海关估价过程前置,也就是说,对于符合资格的企业,在进口货物实际申报前,由海关依法审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在通关环节,海关按预先确定的完税价格验放货物和计征税款。但其估价的方法和普通的估价方法并无差别。预估价有利于简化企业通关程序,提高海关估价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诚信企业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使企业能够维持高效的运输计划和生产经营。本文就进口货物预估价的申请条件与申请过程加以说明。

 

一、哪些商品可以申请预估价:

 

(一)进口货物预估价的进口商品类型

 

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商品都可以申请办理预估价,可以申请预估价的进口商品主要有以下特征:

 

1.    成交价格构成复杂,企业难以自行确定申报价格的商品。对此类商品的估价往往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将其估价过程前置可以使海关有充足的时间确定价格,这样价格的准确性可以得到保证。

 

2.    同一合同项下分批进口的商品。按照相关规定,分批进口的商品需要分批申请海关估价,若对分批进口的商品进行预估价可以给相关企业来带便利,减少通关成本。

 

3、仅仅限于商品编码为“7403111847130008703236287032361710239003004909026011190”的商品。

 

 

 

(二)申请预估价的进口商品需满足的条件:

 

1.进口货物为一般贸易应税商品,即按一般进出口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的货物,不包括特定减免税货物和保税货物;

 

2.进口货物为非公式定价商品;

 

3.进口货物成交价格已确定并已装运;

 

4.能提供证明其成交价格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相关贸易单证;

 

5.进口货物单票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

 

二、哪些企业可以申请办理进口货物预估价:

 

  1.经海关批准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2.符合海关A类企业标准的大中型生产性企业;

 

  3.其他资信程度良好的守法企业。

 

三、申请办理进口货物预估价的程序:

 

第一步:符合预估价要求的企业应按年度向海关递交预估价年度资格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一份申请书对应一份合同,申请书的主要替换应包括:

 

1.对进口企业的守法情况、资信程度的说明(包括是否有拖欠税款的情况、补税货物是否按照规定及时核销、是否有其他违反规定记录等);

 

2.企业的经营情况(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等);

 

3.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企业的财务帐册、企业每年的审计报告、进出口货物外汇核销记录);

 

4.进口货物的基本情况(包括货物的技术含量、货物的年度进口计划、进口的主要商品品种等)。

 

    另外,申请应注明进口货物的成交情况、预计到港时间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此外,申请人应按海关要求提供足以说明成交价格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相关贸易单证,包括:

 

1)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正本或复印件等与货物进口有关的商业单证;

 

2)反映交易过程的业务函电及商品资料(包括商品技术资料、品质资料等)、价格行情等。

 

    海关在收到进口企业递交的预估价年度资格申请书后,通过对其资信程度开展调查,在7个工作日内对符合预估价资格的企业出具《企业预估价资格认定书》。《企业预估价资格认定书》的有效期为一个年度。

 

 

第二步:价格信息处应在单证审核无疑义的情况下,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签发《预估价决定书》,确定海关完税价格,分别交给通关管理处和现场海关。

 

第三步:后续核销。企业应将预估价报关资料及付汇核销情况及时反馈价格信息处(一般为三个月),对超过半年仍未核销的将取消预估价资格。

 

第四步:后续价格核查。价格信息处将定期对预估价企业实行后续价格核查,主要核查企业的财务帐册及相关凭证。向海关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实践当中,海关对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确定程序往往比较复杂,进口货物预估价的相关规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繁杂的程序,但中国各级海关并没有广泛使用预估价制度,上海海关出具的《预估价决定书》仅在上海关区内有效。随着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化的预估价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外资的引入。

更多海关律师知识,关注《海关法网》及微信号:汇业外贸法律。

Tag: